首页 | 留言 | Tags | RSS
Loading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艺评论 > 正文

月夜听蝉二十年

作者:陶山 来源: 日期:2016-11-22 23:27:07 人气:324 加入收藏 评论:0 标签:

杨光

 

    朱自清的散文,委婉细腻,情思动人,诗情画意浓郁,深得广大读者的喜爱。他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从发表到现在,都是公认的一篇美文,被收入多种散文集和教科书。文章中几乎每一句话,都被读者认真研读。其中“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一段文字,还引发了“月夜蝉声”的一段文坛公案。朱自清是文坛大家,他对蝉声较起真来也颇具大家风范,他曾说“自己为月夜蝉声,琢磨了20年。”①

 

月夜蝉声•疑与不疑

 

    19277月,朱自清脍炙人口的散文《荷塘月色》发表。几年后,陈少白先生对文中“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一句,提出了疑问,说文章中讲的月夜蝉鸣不符合事实,因为晚上蝉是不叫的。

    其实,蝉在晚上也叫,古诗词中不乏有关句子佐证,朱自清先生自然也是熟知的。如“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高蝉旦夕唳,景物浮凉气。”(鲍溶《闻蝉》)、“蝉嘶玉树枝,向夕惠风吹。幸入连宵听,应缘饮露知。”(张九龄《和崔黄门寓直夜听蝉之作 >>)、“微月初三夜,新蝉第一声。”(白居易《六月三日夜闻蝉》)、“客思偏来夜,蝉声觉送秋。”(李远《与碧溪上人别》)、“报秋凉渐至,嘶月思偏清。”(许棠《闻蝉十二韵》)、“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上官仪《朝洛堤步月》)、“肠断巴江月,夜蝉何处声。”(张祜《夕次竟陵》)、“泪随边雁堕,魂逐夜蝉惊。”(李洞《投献吏部张侍郎十韵》)、“平芜寒蛩乱,乔木夜蝉疏。”(苏颋 《饯泽州卢使君赴任》)、“新蝉终夜叫,嘒嘒隔溪濆。”(贯休《闻新蝉寄桂雍》)……从名家非名家诗人,甚至从出家人诗人的诗词中可以看出:蝉鸣晚暮并不稀奇,一二声有之,也不乏整夜嘶叫的。从现有的资料来看,没有人写信给这些诗人,表示怀疑“月夜蝉声”、“蝉鸣晚暮”的。

    不独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月夜蝉声”、“蝉鸣晚暮”,郑振择先生写过一组散文《山中杂记》②也有所涉及,其中的《月夜之话》中有这样两段:其一“是在山中的第三夜了。月色皎洁无比,看着她渐渐的由东方升了起来。蝉声叽—叽—叽—的长的叫着,岭下涧水潺潺的流声,隐略可以听见,此外,便什么声音都没有了。” 其二 “也不知道有多少秒,多少分,多少刻的时间是过去了,红栏杆外是月光、蝉声与溪声,红栏杆内是月光照浴着的几个静思的人。”《月夜之话》写于1926年,比朱自清先生写于19277月的《荷塘月色》早。从现有的资料来看,也没有人写信给郑振择先生,表示怀疑“月夜蝉声”、“蝉鸣晚暮”的。不知朱自清先生有没有看过《月夜之话》,有没有发过“其他人不质疑,唯独质疑我”的“大家脾气”。

    对于“月夜蝉声”、“蝉鸣晚暮”的诗文认可,也有个例外。宋代王安石的《葛溪驿》:“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这分明说秋夜蝉鸣,可历代注家对尾联多有质疑,不少读者也觉得写得不符。谁想,若干年后,朱自清的文章也会遭遇同样的“待遇”。

 

 月夜听蝉二十年

 

    朱自清先生听说有人质疑自己的文章后,非常重视。他虽然有晚上听到蝉叫的记忆,他一时拿不准了,去问周围的人,但谁也拿不出一个蝉夜间鸣还是不鸣的确凿证据。周围朋友的说法似乎不够权威,为了进一步找根据,他便写信请教昆虫学家刘崇乐先生。刘先生大约也没有亲身经历,翻阅了多种有关昆虫的著作后,没谈意见,仅给朱先生一段抄文:平常夜晚,蝉子是不叫的,但在一个月夜,作者却清楚地听到它们在叫。朱先生通过询问他人和研读王安石的《葛溪驿》诗注,又恐怕昆虫学家刘崇乐先生那段抄文也是个例外,便在回复陈少白先生的信中感谢对方指出自己的错误,表示日后文章再版,将删去“月夜蝉声”的句子。虽回复了来信,但“月夜蝉声”、“蝉鸣晚暮”仍一直萦绕于他的心上。因为他毕竟有过月夜听蝉的经验,不能轻易否定自己的观察。为了彻底把事情弄清楚,此后一两年,朱先生常常于夜间出外,在树间聆听。不久,他竟然又两次在月夜听到了蝉的叫声。朱自清通过询问他人,研读王安石的“鸣蝉更乱行人耳”的遭遇,咨询昆虫专家和自己的实地查验,确证“月夜蝉声”、“蝉鸣晚暮”是确有之事。于是他的散文集再版时就没有删除《荷塘月色》中有关“月夜蝉声”的句子,后来他还专门写出文章,提及此事。他认为认识事物有一个繁复的过程,而成见有时对人的束缚也极为强大。

    朱自清先生在确证“月夜蝉声”的佳话中还有个小插曲。抗战初期,为文也挺认真的陈少白先生又在《新学生》月刊上发表文章讨论这个问题,不仅引用了朱自清的回信,还征引了王安石《葛溪驿》中因“夜间鸣蝉”而颇受质疑的“鸣蝉更乱行人耳” 的诗句。

    读到陈少白先生的文章后,朱自清很想再写信给他,说自己对昆虫学家的话,有所曲解,并且自己的确不止一次听到“月夜鸣蝉”。这不仅能为自己文章证明,同时亦可对王安石《葛溪驿》诗怀疑的注家作一个明确的回答,因为这诗句也久无定论。可惜地址遗失,信没写成。而对读者一贯认真负责的朱自清便专门写了篇题为《关于〈月夜蝉声〉》的文章,说明自己对月夜蝉鸣的观察情况和认识过程,算是给读者的最终回答。于是他准备再版时修订的《荷塘月色》中有关“月夜蝉声”的句子也就保留了下来。“幸而朱自清先生是细心又执着的作家,不然我们也许从《荷塘月色》中,就听不到“月夜鸣蝉”的精妙之音了。”③

 

月夜蝉声•为文之真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之所以细腻真切,是因为他观察事物非常认真,非常细致。观察的精细,是一切作家必须具备的职业品格。没有观察的精细,就不会有描绘的细腻。当然,粗犷的描写也需先有精细的观察,否则就不可能传神。朱自清是极其重视对生活作反复和仔细观察。他认为作家“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都不轻轻放过”。“正如显微镜一样,这样可以辨出许多新异的滋味”④他还认为:“人生如万花筒,因时地的殊异,变化无穷,我们要多方面了解,多方面感受,多方面的参加,才有趣可言。”⑤因此,他对所写的景物都经过认真的观察和体验,他对《荷塘月色》中提到的月夜蝉声,看似平常的一笔,却是几经观察推敲而后确定的,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准确地把握描写对象的具体特征,以至细微的变化,然后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在他的《关于“月夜蝉声”》一文中,对于观察,他一再表明,通过观察获得新的经验,很是艰难,他说,自己后来那两回的观察,“若不是有我这切己的问题在心里,也是很容易忽略过去的”。⑥把对自己文章中涉及到的某事物的观察和认识,看作是“切己的问题”,并把它放“在心里”,这才是真正对写作对读者负责态度!为了“月夜蝉声”的有无,身临其境,验证核实,这种求真负责精神是非常可贵的,也留下了朱自清月夜听蝉的佳话。

    治学当严谨,为文须认真,重实证而勿盲从,是一种可贵的品质。朱自清是一个认真负责的作家,为文一丝不苟、细致严谨,令人敬仰。他对于有疑问的东西,无论是别人的还是自己的,都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对于自己写的,别人提出了质疑,以宽容的态度表示欢迎,通过多方验证核实,并在新的实践中进一步考证、求真。朱自清先生面对“月夜蝉声”的质疑,虽有月夜听蝉的经验,但仍然通过询问他人、查阅资料、研读“鸣蝉更乱行人耳”的际遇,还咨询昆虫专家,并多次深入实地听闻确证,甚至还写专文加以解释说明。他在《关于月夜蝉声》的专文中感慨:“我们往往由常有的经验作概括的推论。例如,由有些夜晚蝉子不叫,推论到所有的夜晚蝉子不叫,于是相信这种推论便是真理。其实是成见。这种成见,足以使我们无视新的不同的经验,或加以歪曲的解释。我自己在这里是个有趣的例子。”⑦

从朱自清先生确证“月夜蝉声”的佳话中,我们不但可以感受到他对读者极其认真负责的态度,还可以感受他严谨为文的大家本色,更重要的还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学者、作家对事物科学求真务实的大家风范。

 

附注:

①⑥⑦ 朱自清 关于“月夜蝉声” 《朱自清文集》(三) [M] 开明书店1935年3月版)

② 郑振择 山中杂记 [M] 开明书店1927年出版

③ 杨建民 朱自清亲证“月夜鸣蝉”(名人轶事) [N]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3613

④ 朱自清《你我》散文集之《山野掇拾》 [M]  1936年3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⑤ 朱自清《你我》散文集之《海阔天空与古今中外》 [M]  1936年3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本文网址:http://www.taoshanwenxue.com/show.asp?id=129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上一篇: 谁的诗歌写的好
    更多>>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编辑推荐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