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留言 | Tags | RSS
Loading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传奇故事 > 正文

两座大桥,半部馆陶现代史/乔延宾

作者:陶山 来源: 日期:2020-10-13 16:21:44 人气:234 加入收藏 评论:0 标签:


两座大桥,半部馆陶现代史

 

乔延宾

 

    现在的馆陶县城,横跨于中国最古老的大运河之上,有三座特大型桥梁,最北边的那座是济(南)聊(城)邯(郸)高速公路卫运河特大桥;中间的那座,位于馆陶老街东端驸马古渡上,叫“七一大桥”;南边的那座,位于县城南部秤钩湾附近,是邯(郸)济(南)铁路大桥。它们比肩相邻,雄峙于千古流淌的古大运河之上,横跨于冀、鲁两省边界,像三个纽带,把齐鲁与燕赵紧紧联系在一起。

    不能忘却的是,从现在的馆陶县城沿卫运河北上35华里处,还有一座跨卫运河的大桥,叫“灯塔大桥”,它是南北纵贯馆陶县境80多华里的卫运河上的第四座大型桥梁。四座大桥中,新县城南馆陶的七一大桥与老县城北馆陶的灯塔大桥,均有着百年历史,悠久而且辉煌。

    馆陶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了冠氏邑,地址就在七一大桥东端桥头的东古城,西汉平帝二年(公元2年)置馆陶县。这里是古黄河之滨,东望泰岱,西望太行;前有卫河流淌,后有陶山兀立。上古,有大禹治水的足迹;汉代,陈驸马与馆陶公主在此东渡,王莽篡位,在此处不远开挖了“王莽河”;明代,这里是“燕王扫碑”的古战场;清末,这里是捻军与太平军以及义和团与清军激烈争夺的渡口与要塞。民国大文人傅斯年于193812月在重庆写有一首《山东范筑先专员战死聊城》的诗文,吊唁馆陶籍抗日民族英雄范筑先将军,诗曰:

    东郡百战地,

    胜节著当年。

    古有御胡守,

    平原与常山。

    阻寇遏其势,

    王师于以旋。

    ……

    将军名列200名为新中国建立作出突出贡献的先烈之中,曾无数次往返驸马渡口,在战马嘶鸣中望着故乡的母亲河,使鲁西3o余县,独立于日寇铁蹄之外达一年之久。

    历史烟云,赋予七一大桥别样的风采。它从久远的历史中走来。西汉文帝刘恒时期,将其女刘嫖封于馆陶,称馆陶长公主,她是汉武帝的姑母,嫁于堂邑侯陈午。有一年,刘嫖随陈驸马东渡,渡口便在南馆陶老街东头,于是后人把这里称为“驸马古渡”。清代人王金曾有一首咏驸马古渡的诗,诗曰:

    驸马知何代,

    传闻渡在斯。

    沧桑眼底变,

    风景望中疑。

    鸥鸟随波处,

    芦花照岸时。

    行人经此地,

    吊古不胜思。

    芦花照岸,鸥鸟随波,诗人感叹:千年前的陈驸马夫妇只是一个传闻了,历经沧桑的驸马古渡,映入后人眼帘中的只是一个吊古的旧地。然而,又经历了数百年,历史又在这里演绎了一幕又一幕活报剧。

    清朝末年,在南馆陶老街上一户清贫的家庭,诞生了一个男孩,父亲当了“牛马经济”,在牛马市上与人“勾九挠六,捏七撇八”地做牛马生意。这个男孩偏偏不争气,长到十七、八岁还好吃懒做,在街头成了“小混混”,长兄教训他:“你都到了说媳妇的年龄,还啥都不干!”用现在的话说,是“啃老一族”。长兄让他接过在卫河驸马渡口做摆渡的活计,他开始还勤勤恳恳,后来却故态复萌,开始“调蛋”,他常常在船到河心水流湍急的漩涡时,敲诈乘客,扬言“谁不加钱,大家就都与这小船一起葬身河中!”父、兄见他不务正业,把他赶出家门。这名男孩就是王占元,因其在堂兄弟中排行第七,俗名王七。

    历史常常会给人开一个大玩笑。王占元离家,以乞讨为生,后加入袁世凯的新军,他镇压辛亥革命有功,成为袁世凯的亲信,又成为民国初年与吴佩孚等齐名的“山东五子”(吴佩孚,字子玉;王占元,字子春。)之一,民国二十四上将之一。这位当年在驸马渡上敲诈乘客的“小混混”良心不泯,当了大官之后出资一万银洋,在驸马渡上建起浮桥,为乡亲与过往行人创造方便,算是对当年的过失做个救赎。这座浮桥,便是南馆陶近、现代史上第一座桥梁。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王占元把在湖北督军、两湖巡阅使任上捞取的真金白银几经辗转,又用大船载到他的故乡南馆陶,修建了豪华气派的督军府、王氏新宗祠,并在驸马古渡东西两边为自己、为舅父修建了两座巍峩壮观的功德坊,在馆陶老街上的那一座,有其密友冯国璋亲笔题写的“中华保障”、“大德无疆”两块巨大匾额,凸显王占元与冯国璋两位北洋军阀高级将领的密切关系,让人想起中国近、现代史上军阀混战的一段历史。袁世凯做了“八十三天皇帝梦”,王占元是极力拥护者,是他与部分北洋将领“上表劝进”,把袁世凯推上“洪宪皇帝”的宝座,又推向死亡的深渊。袁世凯在全国人民反对复辟的浪潮中死去,王占元又出钱出力,在河南彰德(今安阳)修建了豪华陵园,得以有葬身之地。他还与袁长公子结成儿女亲家。难能可贵的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段祺瑞、冯国璋、王占元等北洋高级将领,拒不与日寇合作,明言“不当汉奸”,保持了晚节。

自从上世纪三十年代王占元在驸马渡上出资建了浮桥,大河变通途,馆陶古镇东西两岸的乡亲与齐鲁燕赵来往的行者再也不用以一叶扁舟作为唯一的通行工具了。

 



驸马古渡两岸王占元及其舅父的石牌坊

 

    193711月,日寇铁蹄踏上华北大片国土,在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爱国将领带领下,鲁西、鲁西北红了山东半边天(国民政府山东省主席沈鸿烈语),一举收复鲁西、鲁西北30余县,中国国旗在四周皆为沦陷区的情况下,高高飘扬了整整一年,创造了抗战奇迹!193811月,日寇攻陷聊城,范筑先将军壮烈殉国,抗战进入低潮。为了坚持抗战,邓小平同志从太行山下来,就在驸马古渡南侧不到一公里处,卫运河从南至北,又向西向北,再折向东北,一个形似秤钩又名叫“秤钩湾”的小村庄,召开筑先纵队与八路军一二九师东进的先遣纵队会议,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部署鲁西、冀南两个地区的敌后抗战,史称“两纵会议”或“秤钩湾会议”。它是范筑先将军牺牲后我党独立领导两大地区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开始,驸马渡旁,亮起抗日火炬,它照亮了卫运河两岸抗日的征程。

    19449月,古镇南馆陶迎来抗战胜利的曙光,刚刚解放的人民,正准备过上和平安宁新生活,1946年国民党反动派又挑起内战。1947年,刘邓率领的晋冀鲁豫人民解放军,遵照党中央关于人民解放军“从外线作战转向内线作战”的指示,西出太行,千里挺进大别山。刘邓首长选择秤钩湾作为渡河地点,宽阔的河面上架起浮桥,30万大军从那里渡河,留下人民解放战争史上光辉的篇章。

    历史是如此地巧合。19391115日,邓小平在秤钩湾部署抗日,时隔不到8年,刘伯承、邓小平又在这里渡河,踏上解放战争之路,而那座临时搭建的浮桥,虽然时过境迁,早已不见了踪影,但它却像一座丰碑,永留史册。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新中国成立后,南馆陶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修建了真正意义上的桥梁。儿时,我常常在大桥上玩耍,那是一座全木结构的大桥,站在驸马古渡的大桥上,遥望大桥两边相互对应的两座高大的石牌坊,看着桥下宽阔的卫运河,家乡的壮丽尽收眼底!1956年夏一场大洪水,木桥严重受损,灾后修复,中间两跨换成了钢架结构,蔚为壮观,山东省人民委员会将其命名为“七一大桥”,纪念党的功绩。时隔七年,1963年一场百年难遇的大洪水,冲毁了桥梁,1964年,刚刚度过“三年困难时期”不到两年,山东省人民委员会又拿出巨资,在老七一大桥南侧不到200米,修建了钢筋混凝土结构大桥,1968年又在大桥东侧修建了引桥,形成一座长达3华里的新型桥梁,因其于196571日正式建成通车,仍以“七一大桥”名之。近年来,由于老的“七一大桥”结构老化,拆了旧桥,新的“七一大桥”又回到馆陶老街东口偏南,全长1600多米,它像一个彩虹,飞架卫运河东西两岸,显示出新时代的崭新气息。

 

改建前的七一大桥.jpg

196571日建成的“七一桥”

 

    笔者所说的馆陶境内另一座大桥,是“灯塔大桥”。灯塔大桥位于北馆陶古城西门(临津门)外卫运河上,西岸是马头村。

     西汉平帝二年(公元2年)置馆陶县,县治在今山东省冠县东古城镇,后赵(公元319年),县治也是阳平郡的治所,隋初废郡存州,置毛州,至隋朝大业二年(公元6o6年),县城北徙四十里,在北馆陶建新县治,一直到1955年春天县城迁到南馆陶,馆陶县治所在这里存在了1249年。熟悉馆陶县历史的人都知道,从公元2年到现在,煌煌2018年间,馆陶县城从南迁到北,又从北迁到南,相距4o华里,南馆陶与北馆陶两座古城,一直扮演着“双城记”的角色。这两座兄弟城,直到196511日,由于国家行政区域的重新规划,北馆陶留在山东,南馆陶划给河北,兄弟分手。

    历史上的馆陶,古黄河于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于宿胥口改道,流经今馆陶地方,至秦始皇一统天下,下令修筑驰道(相当于现代的高速公路),一直处于齐鲁赵秦之间的战略要地地位。卫运河南达河洛,北通京津,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馆陶成为水陆交通的要冲。北馆陶古城四个城门的名字,从一个侧面表明了它的战略地位。它的东门曰丰乐门,南门曰明远门,西门曰临津门,北门曰通都门。临津门者,临近卫运河之意;通都门者,北上可直达京都之意。临津门外,一条当时全中国最重要的南北水上交通的大动脉卫运河(史称御河)从南方滔滔而来,又向北蜿蜒流去,南北运兵,皇粮漕运,都从此处通过。明朝在南馆陶设立巡检司,又在南、北两馆陶分别设立南馆陶卫与北馆陶卫,成为明军的两座要塞。让历史学家重视的另一座古城——萧城,更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萧城,建于宋朝景德四年(公元1004年),闰九月,宋、辽发生战争,辽国萧太后挂帅亲征,在距北馆陶古城东南两公里处修筑驻马城,并作为前进北宋都城汴凉(今河南开封)的基地,安营扎寨。萧银宗挂帅南征驻守此城,其弟萧挞览南进澶渊(今河南濮阳),被宋军用“床弩”射死,宋、辽两国才订立“澶渊之盟”,结束了战亊。这座古城被现代历史学家称作“长城以内唯一留存的契丹古城”,在中国历史上留下重要一页。

 

萧城遗址。.jpg

萧城遗址

 

    津,原义为“渡水的地方”。北馆陶古城作为馆陶县城1200多年,其城郭西邻卫运河,其西门名为“临津门”,可见这里是古今历史上卫运河一处要津。《阅微斋》介绍,民国25年(公元1936年)89日《民众快报》上刊载了一则消息,题目是《馆陶新建浮桥目下举行下水典礼》。这一年,是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前夜。193711月,日寇南侵,这座浮桥被日军炸毁,1946年驱走日寇近一年后,由馆陶县人民政府予以修复。

    1949年,是中国现代史上天翻地覆的一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解放军,取得了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的伟大胜利,为了保障解放大军南下渡江,夺取全国革命的最后胜利,馆陶县人民政府在华北公路总局协助下进行加固抢修,数十万大军的队伍浩浩荡荡从浮桥上走过,奔向南下的漫漫征程。这座桥梁为解放全中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1950年春天,新中国成立仅几个月,百废待兴,人民政府筹措资金,将临津门外的浮桥改建为木桥,长200米,宽5米,底柱13排,赶在汛期之前顺利完工。

    1958年,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党中央提出要“高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毛泽东主席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并把它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三面红旗”与总路线,成为指引全中国人民的灯塔。当年824日,在临津门外浮桥原址,由山东省交通厅设计,请苏联专家审核,报请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由山东省交通厅工程大队二中队施工的钢筋混凝土大桥开工建设,至1959310日,一座长155.44米,宽6.5米的新型大桥顺利竣工。因为此时正是总路线高潮时期,总路线又是指引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灯塔,经各界人士多次协商,这座大桥被命名为“灯塔大桥”。由于建桥至今已有61年,桥体已多处受损,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斗争己取得决定性胜利,“灯塔大桥”己于今年5月进行复建,正在紧张施工之中。

    

北馆陶灯塔大桥。.jpg

20205月,灯塔大桥复建工程进行中

 

    “七一大桥”与“灯塔大桥”,两座大桥的前身及其现世,见证了馆陶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更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前后70多年的光荣历史,它历经沧桑,在风云际会中告诉你馆陶的变化与发展。当你屹立于两座大桥之上,近视与远望滔滔北去的古大运河,定会感叹:两座巍然矗立的大桥,半部馆陶发展的现代史!


    本文网址:http://www.taoshanwenxue.com/show.asp?id=3180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更多>>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编辑推荐
    • 没有资料